1型糖尿病,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也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
1型糖尿病必須用胰島素治療,否則將危及生命。
1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有自身免疫缺陷和遺傳因素等。
近期一項研究指出,具有高發性1型糖尿病遺傳風險的兒童與低風險兒童相比,其腸道微生物組不同。
這項最新發現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揭示了腸道生物組成與不同1型糖尿病風險性之間的關系,也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某些菌對1型糖尿病具有保護作用。
一、 疾病遺傳易感性與腸道菌群的關系受關注
研究表明遺傳和環境因素都在1型糖尿病的發展中起作用,增加的遺傳風險不足以引起疾病,環境因素也是必要的,并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就是這樣的因素,其在免疫系統的成熟中起重要作用,腸道菌群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
瑞典林雪平大學和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了解疾病遺傳易感性與腸道菌群之間的聯系,他們以403名兒童作為對象,基于林雪平大學的ABIS研究開展了新研究。
ABIS是一項從出生開始就追蹤一般人群的大型前瞻性研究。
研究對象:總共有1997年至1999年出生的17,000名兒童
研究目的:確定為什么兒童會患上免疫介導的疾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
研究方法:分別在1,3,5,8歲等年齡階段,進行隨訪和生物樣本分析。
二、 某些菌可能對于1型糖尿病具有保護作用
新研究根據HLA基因的遺傳變異分析兒童的遺傳風險(HLA基因在免疫系統中起重要作用, HLA基因的某些突變是1型糖尿病的最強遺傳風險因素。),在孩子1歲時收集的糞便樣品中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結果顯示,具有不同1型糖尿病遺傳風險的兒童,其微生物組存在顯著差異。
“在具有高遺傳風險的兒童中沒有發現某些菌種,但在風險較低或沒有風險的兒童中發現了這些物種。這可能意味著某些菌對1型糖尿病具有保護作用,可能在將來的治療發揮作用,”林雪平大學臨床與實驗醫學系高級教授Johnny Ludvigsson表示。
研究人員接下來還將進一步研究,分析關于遺傳和腸道菌群如何綜合影響1型糖尿病的發展。這些結果對其它與遺傳息息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也具有重要意義,如乳糜瀉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吃的那點事兒
硒泰克生物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林泉街399號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蘇州)東南院(1#)205、207、209室
郵箱:
企業郵箱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