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平衡與人體健康
發布時間:2022-05-25 17:00:28 點擊次數:27187
營養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理,與人體需要相一致。
人體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多種營養素是有一定數量限定的,攝取不足或者過量,都會導致代謝紊亂或引發疾病。只有所攝取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才能使各種營養素在體內處于平衡狀態,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作用,形成有秩序的鏈鎖式聯系,維持身體生命活力。倘若長時間攝取任何一種營養素過少,都將會破壞體內的營養平衡,對生理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引發疾病,譬如體內長期缺乏維生素A,眼部就有干燥感,畏光,多淚,視覺模糊,患夜盲癥、角膜軟化癥;如體內長期缺乏維生素B1,會引起消化不良,手腳發麻,患多發性神經炎、腳氣病;如體內長期缺維生素C,會齒齦紫腫,易出血,傷口不易愈合,嚴重者患壞血病;如體內長期缺鈣,會引起骨質疏松癥、小兒佝僂病;如體內長期缺鎂,會引起動脈痙攣,容易導致心臟驟然停止而突然死亡;如體內長期缺鐵,會發生貧血癥,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如體內長期缺銅,會影響神經系統,會造成心血管破裂;如體內長期缺乏鋅元素,會增加食管癌的易感性;如體內長期缺乏碘元素,會引起甲狀腺分泌量不足,易感疲勞,思維遲鈍,易患甲狀腺腫;如體內長期缺乏硫元素、鎳元素及B族維生素,會對胰腺活力產生負面影響……

倘若長時間攝取任何一種營養素過多,也同樣會破壞體內營養平衡,令代謝紊亂,引發疾病,如長期攝取脂肪過多,會使身體肥胖,引發心臟病、結腸癌、乳腺癌;如長期攝取蛋白質過多,會使腎臟負擔加重,血液中尿酸過量,會使牙齒琺瑯質遭受破壞,牙齒光澤消失,出現灰色斑點,還會發生骨骼和腎臟病變;如長期攝取過多銅元素,會使體內儲備的鐵分解加快,血漿鐵傳遞蛋白質作用受到負面影響,使鐵的排泄和分解數量增加,因而減少體內鐵的含量,造成貧血;如長期攝取碘元素過多,會使體內水、體溫調節失衡,還會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人體對營養素的攝取除了有一定量的限定之外,還要按適當的比例攝入。從膳食中所攝取的營養素,只有按適當比例攝入,才能保持體內的營養平衡,有利于維持生命活力,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間,就應該按一定比例攝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理想比例是:脂肪供給熱能的30%,蛋白質供給熱能的12%,碳水化合物供給熱能的58%。此外,還有另一種比例: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68%,脂肪占20%,蛋白質占12%。無論哪一種比例,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說明從膳食中攝取各種營養素,要按一定比例攝入才有助于身體健康。關于蛋白質,人體需要它基本是兩個方面:一是維持氮平衡,一是供給熱能。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肌肉、毛發、皮膚、血液、酶等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或者蛋白質是其主要成分之一。蛋白質在人體體內的主要功用是保證細胞生長、更新以及修補,維持人體氮平衡,而由蛋白質供給熱能則居次要地位,所以蛋白質供給熱能所占比例最小。換句話說,所攝入蛋白質的量應該是除了維持氮平衡之外,所剩余的量只要能供給12%的熱能就可以了。關于脂肪,在正常生理條件下,脂肪攝入體內后,直接貯存在身體的脂肪細胞中,即直接轉變為身體脂肪,供給人體約20%~30%熱能。如若長期過量攝取脂肪將會導致體重增加,身體發胖。關于碳水化合物,它攝入體內后,以糖元的形式貯于全身肌肉、腦細胞和肝臟中,最直接地為身體提供熱能,因此必須多攝取一些。在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3種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應該是最大的。

關于營養素比例適當問題,還體現在許多方面,如膳食中的蛋白質,只有按比例搭配才能收到理想的營養價值。蛋白質在胃腸中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并作為合成人體蛋白質的原料,這就是說,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實際是對氨基酸的需要。人體自身合成蛋白質需要20多種氨基酸,各占怎樣的比例是一定的,所需的任何一種氨基酸如果超過比例要求,多余部分將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如果低于比例要求,將會按這個最低值合成蛋白質,譬如在人體內合成肌球蛋白質的賴氨酸只要求占9.5%的比例,多余部分對合成肌球蛋白質不僅無用,還會妨礙攝取精氨酸,而精氨酸恰好有促進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功能。可見,膳食中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和比例適當,遠比絕對量充足更重要。